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联盟网站 宜兴文明网   邮箱  搜索
内容搜索
 
文明宜兴    文明播报 陶都好人365   志愿服务 文明视频    领导讲话 文明风采      文化宜兴      微博微信
文明创建    工作提示 未成年人      我们的节日 主题活动     陶都评论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群众意见
 
 
40人对话40年 | 李惠君:用“心”守护健康
发表时间:2018-11-01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这里,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专科医院;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

  40年来,它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休戚与共,见证了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领跑奇迹”。

  用“心”守护健康,用文明为爱护航。

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系列访谈节目《40人对话40年》 

本期对话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 李惠君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做客中国文明网,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荣毅 摄  

记者:李书记您好,说到改革开放,相信1978年对阜外医院来说应该有特别的意义吧。 

  李惠君:1978年,当时原卫生部正式命名阜外医院的名称,叫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这个名字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所和医院一体化的模式初步成型;二是预示着中国第一家心脏专科医院正式成立。也许当时的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了40年以后中国的医院绝对不仅仅是治疗,还要有研究,实际上这40年我们阜外医院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记者:院所一体化。 

  李惠君:是的,院所一体化。我们第一任院长吴英恺院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室。过去大家认为流行病就是传染病,但实际上现在看来流行病是一种疾病的流行趋势,比如说现在的心脏病就符合这种流行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当时设了这么一个流行病研究室,为未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阜外医院是在1956年建院的,那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段时间又经历了哪些? 

  李惠君:阜外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胸科医院,1956年集体转业到地方成立了以心、胸、肺为主的一家专科医院。当时人才都是从协和、部队来的一批非常优秀的医生,我们当年23位学科创始人基本都是建院初期的老专家。他们不仅仅是医院的学科创始人,应该说还是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学科创始人,贡献非常大。中国第一例搭桥手术是1974年由郭家强院长完成的。还有中国生物瓣膜,还有很多很多新技术都是由我们医院的专家在中国首次完成的。 

  记者:我们之前听说过一个说法,从我们心血管学科建设这个方面来讲,阜外是从之前的“跟跑”发展到“并跑”,再到现在“领跑”的地位。您怎么看待“三个跑”的变化? 

  李惠君:自1978年以来,阜外医院不断创新医疗技术,放眼世界奋起直追,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医院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这些都源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自2012年以来,医院开展了在国际领先地位的复合手术技术,包括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自制人工心脏等技术在内的晚期心脏病综合治疗,经皮左心室重建减容术,CT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新技术量化评价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用于急慢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引领国内心血管诊疗技术发展。 

特别是在2017年,阜外医院自主研发中国首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救治三例危重患者。该技术不但填补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的领域迈出了跨时代的扎实一步,为广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过去我们派专家出去学,很多技术、产品也是从国外引进的,现在我们每年向国际大会上进行的学术转播几百场,很多发达国家也派医生来我们这学,我们有了自己原创的技术、产品,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记者:去年阜外医院又获得了一项新的荣誉,被评为了“全国文明单位”,您怎么看待这份荣誉?
 

  李惠君:阜外的荣誉称号可以达到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但是“全国文明单位”是我们最看重的荣誉之一。这和阜外医院的历史有关系,因为阜外医院在历史上就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医院党委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我们立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造了“三级学习体系”,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型党组织”建设,另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我觉得就像您所说的,我们是把党建工作和医疗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助推咱们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 

  李惠君:我们在门诊摆放的各种自助服务机,通过自助服务机可以挂号、预约、缴费,可以办一些过去要在窗口排队等待的事情,包括取片等等,目的就是方便患者、方便就医。可能好多老年人不太会用这个。 

  记者:对,那怎么办呢? 

  李惠君:去年我们在党团员中提出了“班前早到一小时”,鼓励大家参加门诊志愿服务,就为这些老年人服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做客中国文明网,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荣毅 摄 

  记者:听说咱们曾经出了医术精湛、德才兼备的大医,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两个故事。 

  李惠君:阜外医院建院时间不长,60多年,但是在阜外医院这个小院里头我们先后出了六位院士。第一位院士是吴英恺院长,他是我们第一任院长。他创建了三所医院,在建国以前,协和医院科主任里唯一的一个中国人就是吴院长。他经常对年轻人有一个提法,就是说一个人要讲精神,做事一定要认真。他有句话“我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到底,不做好我誓不罢休、不放手”。近期又出现后续的二代人或者三代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的现任院长胡盛寿院士,他是工程院院士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但他最喜欢的称呼就是“胡大夫”,他常说“功夫在师外”。因为我们都是外科大夫,看他手术就像看一个艺术表演,他对药理、病理也非常精通,他的学生也是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些大师的带领下才有了阜外医院的今天。 

  记者:是。书记,这里有一个报道要向您求证一下。有一篇报道说,全国有60%以上的心血管专科的主任曾经在咱们阜外医院进修或学习过。这个数据准确吗? 

  李惠君:应该说比这个数字还大。我们这几年,除了60%的主任在阜外医院学习进修过以外,这是指心外科,我们还向外输送了一批人,我们一直坚持“大人才观”,是讲人才流动。 

  记者:人才流动? 

  李惠君:对。过去有句话叫“流水不腐”,通过人才流动把人才的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有出有入,这几年输送到外面的心脏专家有上百例,同时我们也有几十例专家从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引进来。 

这样做既盘活了人才的储备,又提高了整个医院或者整个国家的心脏专科水平。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小调查,一共有1326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有57%的网友关注到了一个问题:“看病难”。 

  李惠君:“看病难”的问题实质是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就是大医院、高级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普遍有个心理,得病了希望找到最好的专家,那么就到最大的城市,到北京、到上海来看病,所以人为地导致了“看病难”。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地想办法,在努力做。比如说院内通过各种设施,自助机、预约挂号、加班加点,周六不休息,分中班、晚班,病人特别多的时候我们中午也不休息,晚上有时候加班到10点,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现在把眼光放在京外,有几个项目。第一个,我们利用1982年开展的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这个模式,现在和80几家医院开展了“医联体”建设。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到现场,解决了当地患者看病难的问题。第二个,建了两个分院,就是委省共建。其中一个是云南阜外医院,1000张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云南省政府共建,阜外医院负责运营,当然主要还是靠当地的医生护士,我们专家也参与,现在我们有几十位专家在云南阜外医院。这家医院的建立是为了让当地百姓受益,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东南亚国家做一些服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荣毅 摄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广大网友提几点建议,我们在平时生活工作当中,关于心血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李惠君:当年,吴院长牵头在首钢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找出来了影响高血压或者心脏病的发病因素,这些因素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首钢模式”,就是通过饮食,比如说少盐、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不吸烟、少喝酒或者戒酒,通过这种模式,适当加强锻炼,心脏病患病几率是可以下降的。现在是老年人很重视,年轻人反倒不在乎,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视这件事。什么都是早治疗、早预防,效果会更好。 

  记者:平时一定要管住嘴的同时迈开腿,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健康有一个尽早的预判。 

  李惠君:对,自己的健康自己说了算。 

  记者:今年8月19号是中国首个“医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也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这个医师节咱们阜外的医生们是怎么度过的? 

  李惠君:2016年8月19号,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讲话,讲话很感人。他提倡“全民健康”的理念,就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且提到了要把卫生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医师节”之前,很多工会、共青团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我们拍了一个小短片。 

记者这都是在咱们医院取的实景。 

  李惠君:对。都是在手术,这是主动脉替换手术。 

  这个是放钢丝,放导管,放支架。 

  这是我们门诊的一个窗口。 

  这是我们的门诊大厅,每天人来人往。 

  中间切口是术后一个小切口。 

  这是观察病人的尿量,从病人的尿量判断病人的器官恢复情况。 

  这个是戴着呼吸机。 

  这是在做心脏外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需要戴一个四倍的放大镜。 

  这是个介入手术。 

  这个铅衣,重30斤,脱下来以后后背基本都是湿的,所以医生很辛苦。 

  这个是我们一个放射科医师,她每天要看将近300个CT片子。你想,一个人长期在荧光屏下,她的眼睛什么感受。 

  这是阜外的急诊,我们每年最重要的部门就是急诊室,因为大量的急诊病人都在这里抢救。 

  记者:为了病人他们确实牺牲了很多。 

  李惠君:是。如果你给医生朋友发微信或者打电话他不接,你要理解,因为他在手术室,是不允许把电话带到手术间的。我们都是出了手术间马上回电话,或者下了手术台回到更衣间再回。 

  这是我们的王旭教授,获得了“中国好人”称号。医生太辛苦了。 

  这是我们CT科主任。 

  这都是真实的瞬间。 

  记者:向所有的医生致敬! 

  李惠君:谢谢! 

  记者:有媒体曾经这样形容心脏外科医生,说大家是在“刀尖上跳舞”。 

  李惠君:“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心脏手术,一个是风险程度很大,再一个要求的技术娴熟程度很高,稍不谨慎或者病人心脏很大就容易出现出血或者其它变化。做心脏手术的时候病人心脏是不跳的,是用体外循环代替,一旦出现情况,医生的心脏就跳得特别快。“他(的心脏)不跳了,我的心脏一直在快速地跳”,所以说很紧张。 

  记者:您这样一说,我真的觉得医生太伟大了。 

  李惠君: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医生的信念,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找到你的患者。 

宜兴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