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联盟网站 宜兴文明网   邮箱  搜索
内容搜索
 
文明宜兴    文明播报 陶都好人365   志愿服务 文明视频    领导讲话 文明风采      文化宜兴      微博微信
文明创建    工作提示 未成年人      我们的节日 主题活动     陶都评论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群众意见
 
 
一副药碾子:一伸一曲教会我“仁诚”行医
发表时间:2018-12-26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对中医大夫有一个特殊的别称,叫“土郎中”。因为在那个基础医疗条件较为落后的年代,这些给老百姓看病问诊的大夫们,大多没有经过高等医科院校的专业学习,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而药碾子,则是一名中医的必备之物。我家40年的故事,要从一副药碾子说起…… 

  讲述人:邹果林,男,55岁,长沙市雨花区天华社区工作人员; 

  记录人:陈璇,女,28岁,银行工作人员,讲述人之女。 

 

一副传了三代人的药碾子。图为讲述者提供 

  1978年至1980年,还是高中生的我,就常利用寒暑假跟着父亲游走行医。那时大家都没有钱,诊金一般就是几毛到一块钱,所以家里的收入并不多,日子过得比较艰苦。遇到穷苦人家,父亲一概不收诊金。有的患者为了感谢父亲,就会拿家里的鸡或鸭送给我们,父亲却常常拒绝。他说,大家日子过得都不容易,能帮就帮一下吧。我跟父亲出诊最远到过湖南望城、湘潭等地。那时交通不便,我们一出诊就是好几天,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也学了不少东西。跟着父亲出诊的这段宝贵经历,不但让我学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功,还学会在山里、田间识药、挖药、采药。直到现在,我外出游玩的时候,看到了草药,还会习惯性地采些回家备用。 

  研磨中药自然离不开药碾子。药碾子,学名惠夷槽,相传是东汉年间一个铁匠为了感谢华佗治好了他的病,专门为其打造用来碾药的。我家这药碾子重约15斤,形似一只小船,中间宽,两头窄。父亲在世时曾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   

 

家传古药书和药碾子。图片为讲述者提供 

 

讲述者正在使用药碾子。图片为讲述者提供 

  使用药碾子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因为它只能靠人工来完成碾药的全过程。一般来说,碾十服药,需要耗时六个小时来完成。把药材放在药碾子的中间,两手放在碾盘中间的木轴上,一伸一曲,不断地来回滚动碾轮,药材慢慢由大变小,到最后成为粉末。人们常说,药碾子碾碎的是药材,碾出的是健康的希望。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土郎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科技的研磨工具也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插上电很快就能把药材磨碎,药碾子也很难以寻到踪影。 

  父亲从事中医60余载,他不仅教会我怎么做医生,还教会我怎么做人。他经常告诉我,做人要守好两个字——“仁、诚”,这两个字对我影响至深。如今的我,成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将终生牢记父亲的教诲,以“仁心”对待患者,以“诚信”行医。 

  【记录人的话】 

  一副药碾子,一辈传一辈。爷爷做了一辈子的“土郎中”,父亲把悬壶济世精神在医护事业里发扬光大。我家代代传下来的药碾子,承载着农村游医的生活梦想,见证了中医药的魅力,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普通百姓所收获的幸福感。 

宜兴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