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陶都好人365
宜兴“最美小贩”--徐芳
发布时间:2015-10-14

  每天凌晨天还没亮,当人们还在酣睡时,徐芳却早已忙碌在这条熟悉的送菜路上。“我去给仓浜新村和城北社区送菜,待会儿回来。”一声简单的招呼,扒上几口早饭,顾不上收拾床铺,徐芳就骑着她那辆破旧的电瓶车出发了。

  两年来,跟时间“赛跑”,已经成为徐芳每日的“必修课”,因为除了每天给固定单位送菜,徐芳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给身边的上百名困难孤老轮流上门赠菜。一家一家跑,一户一户送,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她每年至少要匿名送出1200份、总价值3万多元的“爱心菜”。其实徐芳的收入并不高,送出的菜占了她微薄经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居民们得知详情后,都被她的行为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徐芳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是心地善良的“最美小贩”。

    都说做好事不留名,而在徐芳这里,做好事却是不留自己名,而是留别人名。前些日子一大早,记者跟着徐芳来到宜城街道仓浜新村。车刚停稳,只见她利索地从电瓶车上取下豆腐、白菜、面筋塞肉、鸡蛋等,一路直奔小区1栋204室,屋内住着一对孤寡老人,92岁的张达和86岁的吴珏仙,算起来,这已经是徐芳第二十次来送菜了。见到徐芳,老两口很是熟悉,就像亲人来了一样高兴,老两口直夸徐芳:“徐芳这个小丫头人不错,一直为我们送菜,不管刮风下雨,上次下雪过来,还差点栽了个跟头,真的很不容易。”接过菜,徐芳把今天送的品种告诉老两口,并建议他们怎么配菜怎么烧好吃,熟悉的流程下来,临近告别,老两口连声称谢:“社区居委太关心我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派人来送菜。”原来,一直以来,为了让老人安心收下这些免费菜,她每次都“谎称”自己是“社区派来的”,很多老人都被“蒙”在了鼓里。徐芳笑着说:“说社区送的老人吃的会更香。”没有多说,随即,徐芳就匆匆赶往下一户的赵大爷家。

  38岁的徐芳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两年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徐芳在城区开了一家不足30平米的“好帮购”鲜蔬便利店,主要经营蔬菜配送业务。店面虽小,但是土豆、番茄、芹菜等蔬菜样样都有,猪肉、鸡肉、鱼等荤菜也一应俱全,不仅方便了不少周边居民,而且也方便了不少单位。虽然每天起早摸黑很辛苦,但她从没埋怨过。开店初期,徐芳就注意到一些上门买菜的孤寡老人,每次遇到他们,徐芳都以成本价把菜卖给他们。“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很多老人一连几天都不出来买菜,就在家吃点剩饭剩菜”,徐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萌生了给这些老人上门赠菜的念头。来不及多考虑,2011年8月,徐芳就找到了宜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鲍伟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支持。从此,一个筐、一辆电瓶车,徐芳便开始了她的送菜“生涯”。为了让老人们吃上好吃的,她每天精心挑选新鲜的蔬菜、鸡蛋和鱼肉等,按照名单一家一户上门送菜。

  做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坚持。“没想到她这么认真,两年来一天都没中断过,一般人还真做不到。”鲍伟芳说。当时考虑到徐芳家庭条件极为普通,而且小本经营收入不高,平时又很忙碌,于是就挑选了100位家庭特别困难的孤老,让她每天轮流送菜,平均每天服务3个老人,确保每位老人每月都能享受到一次机会。但徐芳并不“满足”,除此之外,她还每天给宜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送去3桌的菜量。起初,徐芳最大的困难是摸不到老人的居住地,她只能挨个挨个问,有时候,找一户要花上20分钟。那段时间,她只能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把每户地址记清楚。时间一长,每家每户她跑熟了,而且,哪个喜欢吃鱼,哪个喜欢吃肉,哪个老人不能吃豆制品、脂肪高的菜,她都摸得一清二楚。然后“量体裁衣”,荤素搭配,每天不重样。有时上门送菜后,她还陪着聊聊天,听老人讲讲心里话,让这些平时孤单的老人感到很温暖。后来,一些老人听说这些菜是徐芳个人“买单”的,掏出钱硬要塞给她,然而,都被她以“这样下次就不来送菜”谢绝了。

    在大多数人观念里,做好事只能算个“兼职”,然而,在徐芳的眼里,却把给老人送菜看得比“正经事”还重。自2011年开始送菜以来,徐芳始终秉着这样一个观念:其他事可以放一放,送居家中心和困难老人的事必须先要保证。好几次,顾客急着要菜,或是家里有个什么事,她为了不耽误老人们吃饭,把其他事推一推,骑上电瓶车就往小区开去。“这点小事实在是微不足道,都是应该做的。”徐芳坦言。然而,两年来,小区的居民帮她了一笔账,每份菜价值几十元,每月送出100多份,对于收入不高的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会不会对徐芳造成经济负担呢?每天省吃俭用的她,开玩笑地和记者说:“这样有压力我才会更有动力赚钱呀,我自己省点不算什么,能够为这些家庭困难的孤老送上一份温暖,我感到十分值得。”尽管如此,她还略带歉意地说:“我现在只能向老人献出一点微薄的爱心,只要有能力,这件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