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文明乡风文化集>>乡风文化
“文明乡风沐农家”之新庄街道男留村
2016-04-08

“男留”之名源起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

“男留”由来

  相传周处在南山射死白额虎后,途经澄溪桥时,已是日落西山的傍晚时分,忽听桥边有一老妇人的哭声,遂上前询问,方知老妇育有三女一男,三个女儿已经被蛟龙吃掉,今年要吃她的小儿子,急得无所适从,悲痛万分。

  周处安慰老妇人,提着宝剑便到东氿寻找蛟龙,搏斗三天,终于将蛟龙斩杀。老妇人的小儿子未遭蛟龙祸害,留了下来,后世为纪念周处之功,将澄溪之名改为 “男留”,一直沿用至今。

灯 楼

  荆溪奔来阳羡,蕴生东氿西氿。因水势复杂,夜航船只易迷失方向,一旦遇到风浪,翻船覆舟,时有发生。为避免事故发生,古时两氿沿岸主要港口都建有灯塔,作为引航目标。以“仁”立身,大行“义”举的男留村人民在横塘河入氿的河口处修建了一座男留灯塔,因塔成房式,故称灯楼,肩负起了为氿中船只导航引路的职责。

  据考证,男留灯楼乃清道光20年(1840)里人欧蕙亭、史学逊募建,咸丰年间毁于战争,同治年间徐熙仁、欧阳奎、潘祖荣募捐重修。男留灯楼座南朝北,单间两层,砖木结构,面氿而立,巍峨耸立。楼北建有砖雕墙门,门头外刻“是知津矣”,内刻“允推善长”。“是知津矣”出自《论语?微子》,意为“这才知道渡口在哪里”,彰显灯楼身份,喻示其日夜为进出古阳羡的夜航人保驾护航的作用。灯房设在西山墙外侧,正对东氿,是东氿夜航船只进港入湖的航标。

  相传以前这里是一座尼姑庵,又名“灯楼庵”,有位尼姑每天晚上都会点亮油灯,为东氿入太湖的航船作指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此,它代表着光明、指引,代表着爱心、责任,传承着男留仁义友善的历史文化。

  2003年3月男留灯楼被宜兴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新庄街道拨款对灯楼进行修缮,男留灯楼面貌焕然一新。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如今的男留人待人友善、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用自己的行动宣讲着仁义文化,传播着社会正能量。